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有损于人也。”冬天为什么不能“作劳汗出”? 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怎么理解?
冬天养“藏”,养的是什么?
从立冬到立春为冬三月,此时草木凋零,冰冻虫伏,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中医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天,是闭藏的季节。所谓“闭”,就是把阳气留在体内。“藏”比“闭”有更深层的意思,即“藏精”。人体就好比微缩的自然,天寒地冻时,不要操劳过度,以免扰动阳气。要善于利用天时养生,若违逆了冬令闭藏之气,就会损耗肾气,到了春天,生发之气不足,可能发生痿厥之疾。
冬天出汗太多有什么危害?
冬天出汗太多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乘虚入体,易使各种慢性病复发或加重。寒与肾相应,最易耗伤肾阳,出现身体虚弱、腰膝酸软、形寒肢冷、易感风寒、夜尿频繁等。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冬天大汗淋漓,会导致身体内津液大量耗伤。津液为气的载体,津液的丢失,可导致气的损耗,出现少气懒言、体倦乏力等气虚表现,甚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如何避免冬季消耗阳气?
冬天要避寒保暖。不宜做太多剧烈运动使皮肤开泄,令阳气不断损失。可做一些轻柔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运动量不要太大,勿大汗淋漓,以微微汗出为宜。同时也要注意补充水液养阴,一般每日2000~3000毫升。
还要多晒太阳,节制房事,少做一些力度大的按摩、推拿等。中医认为,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补益中气的作用。体寒、阳气不足者,冬季可选取足三里穴、中脘穴、百会穴、关元穴、肾俞穴、脾俞穴、三阴交穴等施灸,使腠理密固,阳气充盈。
来源:《中医健康养生》2022年第12期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