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是机体组织在受损伤时发生的一系列保护性应答反应,典型特征是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俗称“发炎”。炎症的发生以局部血管为中心,血浆和白细胞进入组织中,可参与清除异物和修补组织等。通常情况下,炎症反应是有益的人体自发的防御反应,是固有免疫的一部分;但有时候,炎症反应可能破坏组织结构,引起组织病变或坏死等,进而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例如,角膜产生炎症时往往会形成瘢痕,这会导致原本排列规则的胶原蛋白发生紊乱,结果不仅会损伤角膜的透明度,也不能保持角膜的屈光性,视力会因此受到永久的损害。
从炎症发生的原因看,炎症可以是由感染而引起的感染性炎症,也可以是非感染性炎症。从炎症持续的时间看,炎症可分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长期发炎可引起包括动脉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对不同类型炎症的治疗方法是不完全相同的,需要通过医生的诊断,进行对症治疗。
正因为炎症很常见且与健康关系密切,所以我们常会在家中备上消炎药。消炎药按照化学结构可以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可的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另一类是非甾体消炎药(也就是解热镇痛类消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这也是传统感冒药的主要成分。消炎药主要通过调控体内一系列参与炎症发生、发展的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来起作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能通过抑制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抑制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稳定溶酶体膜减少炎症介质释放等方面达到抗炎作用,此外还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血浆和白细胞渗出。非甾体消炎药主要是通过抑制另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从而缓解炎症反应。
至于抗生素,则指通过干扰细菌的代谢过程而呈现抑菌或杀菌作用的药物,并没有直接消炎的作用。但由于感染性炎症常由细菌感染导致,通过抗生素治疗后,炎症反应也随之减轻,症状可以得到明显改善,所以很多人误将抗生素也称为消炎药。实际上,这是两类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药物,抗生素并不属于消炎药,特别是在治疗非感染性炎症上无效。
皮肤破损引发感染性炎症的示意图
来源:《科学世界》2021年第04期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