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本书将近百年的演变和人物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趋势。 本书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本书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附件
附图
总序
中国近代史
总论
第一章 剿夷与抚夷
第二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第三章 自强及其失败
第四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附录一 中国近代化的问题
附录二 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
一 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
二 欧洲人的蚕食
三 葡萄牙设法通商
四 国外殖民势力更替
五康熙帝的外交
六 外交策略不进反退
七 马戛尔尼来华
八 英国输入鸦片
九 鸦片战争前后
十 “抚夷”的难题
十一 “剿夷”外交的代价
十二 俄罗斯侵吞国土
十三 自强运动的兴起与失败
十四 尾言
附录三 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从顺治到咸丰)
小引
一 俄国的远东发展
二 中俄初次在东北的冲突
三 尼布楚交涉
四 《尼布楚条约》之条文考
五 东北一百五十年的安宁
六 俄国假道出师与胁诱割地
七 俄国友谊之代价
附录四 琦善与鸦片战争
引言
一 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军事关系
二 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外交关系
附录五 南京的机会与日本的“和平”
一 “九一八事变”与《独立评论》
二 “九一八”的责任问题
三 国联调查团所指的路
四 南京的机会
五 热河失守以后
六 长期抵抗中如何运用国联及国际
七 这一次的华府会议
八 我们目前对于中央最要的希望
九 “九一八”——两年以后
十 国际现势的分析
十一 论“日本和平”
十二 经过“满洲国”
十三 民族复兴的一个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