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元是中国近代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制钱制度的一种变体,是一种新形式、新单位的虚值大钱,也可以说是一种新式货币单位。铜元以铸本低廉、外形美观、易于生产等特点迅速取代制钱,在银贱钱荒的晚清时期起到了疏通货币流通、促进商业交易、便利百姓生活的作用,并扮演了对地方财政亏空进行补救的角色。铜元图案与外形的设计和银币关系较大,受19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在香港发行的“香港一仙”铜币的影响,“当十”铜元重量和尺寸与早期“香港一仙”基本一致。铜元早期与银元一起介于主币、辅币不分的地位,发展迅速。中期则因无限滥铸而衰落,因为铜元由应急的辅币被人为当成开辟财源的途径,把铜元当成一种商品来生产,完全违背了货币规律,造成贬值,因而失去信用。民国中后期的衰落则主要由于国民党法币政策的实施以及日寇的侵略,造成铜的价值高昂,铜元名实不符,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实行新的人民币制度,铜元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因为它既不再行使辅币职能,新中国人民政府也不需要拿它来作为生财之道。我们今天收藏研究铜元,完全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与收藏文化的角度看待它,但我们也要充分了解铜元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研究与收藏。
——CNKI工具书/《中国铜元谱修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