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舞动
中国原始彩陶的渊源及当代价值
文/李学武(青海师范大学美术系副教授、青海彩陶学会副会长)
彩陶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伴随着农业文明在新石器时代手工艺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物质以及精神需求的增长而产生,早在8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已开始出现彩陶,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地区之一。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主要分布于甘青地区。1923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发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与命名。
地处黄河流域源头的青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先后发现的三件舞蹈纹盆和国内最大的彩陶遗址乐都柳湾墓葬中出土的裸体人像壶以及其他15000余件彩陶,充分说明青海彩陶是马家窑文化发展的巅峰,早在20世纪初,大通河、湟水河一带就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遗址。青海的彩陶文化,经马家窑、齐家、卡约、辛店、唐汪式等文化,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青铜时代。在这些古老文化遗存中,有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铜石并用时代的齐家文化以及较晚时期的卡约文化、辛店文化、唐汪和诺木洪文化。马家窑文化和辛店文化与毗邻的甘肃古文化类似,属同一类型。卡约文化、唐汪式陶器和诺木洪文化则分布或主要分布于青海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这些呈现在文化面貌上错综复杂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青海文化发展的历史概貌,揭示了今日青海仍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历史渊源。
青海马家窑文化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彩陶分布的范围基本相同,主要分布在东部的湟水流域和黄河沿岸,内彩尤其发达。彩陶纹饰除了一些象形纹样之外,大多数是旋涡纹、同心圆纹、三角纹、锯齿纹、神人纹、鸟纹、蛙纹等几何纹饰,它们有共同特征。那就是它们的图案具有结构紧密、回旋多变、装饰面大的特征,纹样以极富流线韵律及动感的旋涡纹为主,马家窑文化中曲线构成的旋涡纹饰是结构最复杂、完美而又有典型意义的几何纹饰之一。
齐家文化在青海的分布与马家窑文化基本相同,代替马厂类型发展陶纹样以菱形网纹和三角纹及其变化纹样为主,图案简单疏朗。
卡约、辛店、唐汪式等文化类型,是青海的土著农牧文化,于铜石并用时期,在青海的大部分地区代替了齐家文化,显示出很浓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在青海的土著文化中,发现了位于青海同德县团结村的宗日遗址。宗日遗址的发掘,是青海省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其文化特征明显,与已知的马家窑文化差别较大。从其文化内涵看,第一期与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并存,并受该文化影响;第二期与半山类型共存,但其作为宗日文化的特征已较明显;第三期则全部是宗日文化,以粗陶彩绘鸟纹与折线纹为其特征,文化面貌呈现单一;第四期则发生了显著变化,为单纯的齐家文化。其年代与马家窑文化相始终,结束于齐家文化。宗日遗址的发掘,增添了青海史前文化的内容,宗日文化彩陶舞蹈纹二人抬物和十一人十三人组的研究让人们对青海土著文化—古羌、戎等民族渊源有了进一步地认识。而彩陶由庙底沟类型至甘青马家窑文化的发展脉络,因为宗日文化的命名与提出有了一个更好的参照与解释。
彩陶的装饰纹样是新石器时代绘画艺术的主要体现。彩陶上最初的纹饰是在器物的口沿涂抹一道简单的红色或黑色宽带纹,然后出现了由直线和折线为主的角形纹或环折纹,继而出现了多为写实的动物或人物图像。对纹饰的处理方法随之增多,由二方连续到四方连续,图像类型、造型和色彩越加丰富,到马家窑文化时这种能力达到高潮,然后盛极而衰,随着制陶新技术和青铜冶炼的出现而走向衰落。彩陶纹饰经历了一个简单到复杂,由单纯到丰富,最终趋向繁琐的漫长过程。中国彩陶纹饰起源于简单的几何纹饰,在以后数千年的发展中虽千变万化,但也主要表现为以几类单独纹样为单位的复合、连续纹样,也就是说,抽象性和连续性是彩陶纹饰的主要特征。彩陶的描绘用线条造型,运动流转是主要的旋律,从模拟到夸张,从夸张到变形,在形和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线的艺术。就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表现手法而言,堆塑、镶嵌、刻划、镂空、彩绘等手法已非常丰富和完善,时至今日各种质地的器皿还在延续着这一优秀的传统表现手法。
陶器不同于一般的绘画载体,它不是平面而是近似于球面的圆弧面,但我们观看陶器纹饰时,没有一个特定的视角,四周都是相等的,所以工匠在彩绘时必须考虑到陶器四面的同等性。彩陶图案由最简单的点、线、面组成几何形纹样,来代表某种被描绘的对象,也就是说用最简洁的平面图案来造型或示意。如辛店文化鸟形,只用一个轴线和两条方向相反的弧线来示意,这种具有简明标志性的特点,反映出中国先民善于从复杂的事物现象中抓住本质作高度的概括,并用最简单而明确的艺术语言来表现出事物的特征以及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从而提炼出一些典型纹样。中国的彩陶艺术不是单纯地模拟自然形象,而是充分发挥创造者的想象力,以意写形,使图案灵活多变。马家窑文化时期,先民们可以将天上的飞鸟、奔跑的牛羊以意融合成像,表达出鲜明的意境,展现出气象万千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彩陶是最早将图案与器物造型完美结合的原始艺术品。代表马家窑文化独特杰出之作的舞蹈纹盆造型合理,质地细腻,表面光亮,体现了精湛的制作技法,尤其在绘画上,运笔娴熟,图案疏密得当,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极富艺术感染力,达到了古代彩绘艺术的极高境界,令人叹为观止。青海舞蹈彩陶盆作为中华乐舞最早的实物,对研究中国舞蹈史、美术史起源发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马家窑文化彩陶是奠定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彩陶是原始社会划时代的创举,是人类第一次通过物理变化来改变物体性能的创造性活动,是人类在新石器时代的智慧之花,彩陶不但方便了人类生活,而且对后来的文字、绘画、色彩、造型、冶炼等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中国汉字是极古老的文字,也是极具艺术性的文字。在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彩陶上,刻画符号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已发展到上百种。在青海柳湾出土的679件陶器上绘有共114种不同的彩陶符号,而宗日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纹样中有“”“米”“北”“”“][”等徽号,它们可谓是中国古老的文字的起源,是象形文字和数字的雏形。
原始社会的绘画,能够保存到现在的仅有岩画和陶器上的彩绘。马家窑文化彩陶,展示了我国五六千年以前的史前社会最富有艺术性的创造,是我国绘画史上现存最古老的艺术作品。古代人们在陶器上表现的绘画技巧尽管很幼稚,但是他们所表现的对于生命的讴歌和对生活的赞美十分强烈,对称连贯的人物舞蹈纹、鱼网纹、人字纹、蛙纹、鸟型纹、方块连续带纹、叶形纹等生动流畅,具有强烈的装饰意味,对中国后来的纺织刺绣、瓷器、玉器图案和建筑刻画图案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原始人用于彩陶的颜色,最早是从石块中寻找的天然色,经过石磨研成细粉,主要以黑、橘红、橘黄为主,偶尔也有白色。当时古人还不可能掌握调色的技术,但是他们选用的矿物颜色经过加温烧制,直到今天还是那么柔和鲜亮。
彩陶在造型方面最初是以手工模制,后来发展到了“慢轮整修”阶段。以圆弧为基本形状的葫芦形罐、锥圆形罐等平底罐便于放置,而尖底瓶、三足鬲是为便于在炉膛或火坑中烧煮食物。彩陶罐口沿收缩、倒水的流口、对称的耳环、三足的平衡支撑等,对于后来的青铜器的鼎、尊、爵等器物的造型有极大地启迪作用。而原始人在彩陶中塑造的人形壶、鸟形壶、提梁壶、连体双耳罐,以及不同作用的盆、钵、勺、瓶、缸、瓮、带嘴锅等多种器物,则对后来的雕塑、金属铸造和瓷器、紫砂壶的造型艺术产生极大的影响。
用动物毛制作的笔已经用于彩陶绘画。以毛笔作为绘画工具,以线条作为造型手段,以黑色为主要基调,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基础与以线描为特征的基本形式。由彩陶烧制到建筑用的砖瓦的烧制,以及后来的活字印刷使用的陶字,都脱胎于彩陶烧制工艺。彩陶烧制对后来的冶炼同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原始人在烧制陶器的过程中,通过尝试焚烧不同的石料或不经意地意外发现,在高温中熔炼出了铜、锡、金、银等金属,于是就产生出了青铜器和金银器。
综上所述,彩陶文化是中国历史发展之源,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之根。不但为我们澄清了许多历史研究中的疑难问题,也为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和深入研究人类文明史,提供了许多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就现有的材料来看,它所作出的贡献远不止这些。做为对当今博物馆和考古所等部门的一种补充,近几年马家窑协会积极参与研究,民间收藏也日趋热烈,相信今后围绕马家窑彩陶文化还将会有更多地发现与突破,这将使我们更加珍惜和爱护它,更努力地让惶水河畔远古舞动的文明延续辉煌。